登录九游会:【CAC2025平行会议】“共融机器人技术”平行会议集结完毕!敬请期待!

时间:2025-09-26 19:36:01  作者:登录九游会  来源:九游会开户
九游会9:

  召开!本届大会以“以智赋能 掌控未来”为主题,聚焦A与自动化的深层次地融合,旨在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复杂系统注入智慧,为产业未来筑基赋能。

  大会设置30余场平行会议,围绕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展开深入研讨,共享行业前沿成果。其中,“共融机器人技术”平行会议特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云南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聚焦共融机器人的基础理论突破、关键技术攻坚与前沿应用探索,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平台,共同绘制人-机-环境智能融合的未来蓝图。

  兰旭光,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共融机器人专委会主任委员。

  赵飞,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七届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委员、第一届中国自动化学会共融机器人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应用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与机器人技术探讨研究,主持国家机床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技术创新2030等课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

  目前机器人已大范围的应用于汽车制造等结构化环境中,然而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复杂操作的流程中,现有的机器人存在“感不精”、“学不快”、“控不稳”等问题。为此,提出了视觉触觉轻量化优化学习方法,实现了复杂物体的高精度多模态感知;提出了视觉触觉完备模型及迁移方法,实现了小样本条件下的高效策略迁移;提出了物理数据融合智能的操作方法,实现了未知复杂物体的智能柔顺操作。

  徐静,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曾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是做智能机器人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方向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等项目数十项;在IEEE TRO、IEEE TPAMI、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或国际会议最佳会议论文奖,出版英文专著1部;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发明创新大赛特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项目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担任Robotica期刊编委等职务。

  具身智能在多个领域具有应用潜力,包括工业制造、无人驾驶、物流运输、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本报告将简要介绍从AI热潮发展到具身智能的历史过程,并简要介绍具身智能的主要要素和实现途径。

  扑翼飞行机器人是受昆虫和鸟类飞行方式启发的一类飞行器,与常见的固定翼和旋翼飞行器相比,扑翼飞行机器人具有质量轻、效率高、机动性强、能耗低、安全性好等优点,是仿生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仿生扑翼飞行机器人的飞行机理复杂,增加了结构设计和气动力学分析难度,进而影响自主飞行、视觉感知、集群协同等任务执行。本报告将从飞行运动机理分析与机构设计优化、视觉感知系统、飞行控制管理系统、仿生集群高效协同等几个维度介绍仿生扑翼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并介绍团队研发的多款仿生扑翼飞行机器人及测试实验平台,最后对该方向的研究进行展望。

  贺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IEEE Fellow。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优青项目、科技部雄安新区科学技术创新专项、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项目、北京市杰青项目等。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励。担任智能仿生无人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主无人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EEE SMC学会自主仿生飞行机器人委员会主任、IEEE SMC学会北京分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无人系统、仿生扑翼机器人、智能控制。

  利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临床难题慢慢的变成为更多医生的共识。机器人辅助显微手术有望明显提升手术操作精度2个数量级至微米级而备受期待。然而手术操作无法像工业场景中的机器人有充足可用的本体占用空间和固定的操作对象,手术机器人需要尽可能小的自身体积以让出更多空间给医师使用;而且,人体软组织显微手术涉及到软组织变形与位移、出血、多种器械协同动作等开放动态环境的复杂操作,进一步,显微手术机器人需要具有极高的微米级操作精度和安全性,这些都为机器人设计、感知和操控带来了极大挑战。本发言将分享显微手术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本团队在显微手术机器人仿生启发设计、一体化显微器械设计、异质多模态深度感知、多层级人机共享控制及其在显微眼科、显微神经外科等的应用研究探索。

  边桂彬,国家级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智能手术机器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和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等。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SCI检索84篇,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获国际论文奖6项。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7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项。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一等奖、团中央中青报“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机器人科学引领奖。担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施研发”、“智能机器人”专项专家组成员、“战略性科学技术创新合作”重点专项AI领域指南编制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长、全军战伤专科救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任IEEE TIM、IEEE TASE、The Innovation编委,入选国家杰青、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北京市杰青和北京市科技新星。

  吴建德,教授,云岭学者,云南省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智能系统与先进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智能控制领域的人才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及企业委托研发项目20余项;在IEEE汇刊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专利40余件。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科研奖励。

  具身智能是AI与机器人的研究热点,在工业制造、现代服务、深海探测、低空经济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报告首先回顾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历史,然后重点介绍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包括在线场景感知、未知环境导航、移动自主操作等代表方法与技术,同时深入分析优缺点与应用前景,最后对作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

  视觉是无人系统感知周围环境的重要方法。但在真实复杂场景下,视觉感知面临多重挑战等,严重影响了无人系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感知准确性。针对雾、水体等复杂介质对目标造成的严重遮蔽效应,现有方法主要是通过算法优化来部分缓解感知难题,未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成像方式的探测能力。针对该难题,报告人团队从软硬协同创新的思路出发,研制新型传感探测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对获取的新型数据开展智能算法研究,缓解介质干扰对视觉感知的影响。具体地,基于距离选通空间切片成像机理,研制具有强穿透性的感知系统,并对获取的选通空间切片序列数据开展切片数据清晰化、长空间跨度切片目标感知方法研究,增强无人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自主感知能力。

  刘红敏,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围绕机器视觉与智能感知方向,特别是“复杂多场景智能探测与感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2项等纵横向课题近20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IEEE T-PAMI、IJCV、IEEE T-IP、IEEE T-Cyber、IEEE T-NNLS、ICCV、CVPR等发表或接收学术论文50余篇(中科院一区或CCF-A 3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担任国际期刊CVMJ(IF 17.4)区域执行编委,IEEE T-Cyber/T-FS/ T-CSVT/T-BD、Pattern Recognition、IEEE RAL等期刊编委;相关成果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序1)、中国自动化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序2)、河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序1)、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价一等奖(序1)、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序2、序3);作为指导教师获第十九届“挑战杯”专项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国赛一等奖(冠军)等。

  深空探测任务面临探测环境复杂且不确定、距离远且飞行时间长、通信延迟大且数传速率低、信息不完备天地互动决策难等一系列关键难题,导致探测数据无法实时传输、地面无法及时响应,从而错过敏感事件紧急决策。深空无人探测系统智能感知技术对于提高深空探测任务效能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本报告将系统性阐述课题组在深空无人系统自主任务规划、自主导航定位、自主目标操作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并基于当前研究进展与深空探测任务的发展的新趋势,深入探讨深空无人系统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潜在突破点。

  张天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自动化系书记,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专注于AI与深空探测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开发了一系列面向空间态势感知、高精度着陆定位和星表智能巡视的深空智能探测系统。成果应用于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天问一号等任务,是嫦娥七号任务科普试验载荷总指挥。牵头组织国际月球科研站月面运输、科研作业、能源动力、资源利用等专业分系统论证。在IEEE TPAMI等 ACM/IEEE 汇刊及CCF-A类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18000余次,入选2021-2024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2021-2024年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获2023年度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贡献奖、CCF-A 类国际会议ACM MM 2016最佳论文奖等。承担了天问三号关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C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十四五”技术基础等项目。

  从具身智能发展的背景,到具身智能产业落地实践,再到具身智能训练场的建设,为学界产业呈现了企业技术落地的清晰路径。

  常琳,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CEO,深圳市高层次人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人专委会副秘书长,南方科技大学企业导师,深圳理工大学产业导师。

  报告主要围绕“一脑多态”具身智能大模型架构,结合工业场景结构化、标准化范式,针对半导体制造与能源行业的高精度、长流程、多任务等复合泛化场景需求,阐释优艾智合以机器人智慧大脑MAIC(Mobile AI Comprehension)为核心,与多种形态的机器人高效集群协同,实现多模态融合感知、自适应多臂协同操作、多形态移动控制、全域物流调度技术。

  张朝辉,优艾智合机器人创始人兼CEO,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生,优艾智合-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机器人联合研究院院长。2017年创办优艾智合机器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目前优艾智合机器人迅速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工业具身智能科技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为半导体、能源化工、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众多行业提供“一脑多态”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战略聚焦工业具身智能中最具增长潜力和场景适应性的移动操作机器人,优艾智合是全球第一的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公司,在半导体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在能源化工领域排名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