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九游会:2026研招 工学院专业介绍

时间:2025-11-01 23:11:15  作者:登录九游会  来源:九游会开户
九游会9:

  ●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系统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农业无人机与机器人,数字化设计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车辆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系2002年8月由原机械工程学院、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和农业工程研究院三个单位共同组建而成,历史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创办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和农业机械化专业,以曾德超院士为主要代表的老一代知名专家教授为学院的奠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历经70多年发展,工学院现有教职工190余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76人、讲师12人,教师队伍包括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思政教学名师及团队1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各2个,20余名国家级人才、北京市和校级教学名师,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

  学院学科建设涉及农业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农业工程学科目前是该一级学科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在2009年和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科排名评估中均以较大优势位列第一,在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获评A+等级。机械工程学科2007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车辆工程二级学科为部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级。

  学院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完备。设有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农业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低空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交叉学科);设有机械类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

  学院教学科研设施设备齐全、条件先进。拥有省部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10个;联合共建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农业装备技术、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产机械装备等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和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设有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等校级研究中心5个和农业农村碳中和研究中心等院级科研平台6个。学院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0余项。

  专业简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源于1958年设置的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及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机器人装备技术、智能检测技术与仪器、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机械系统自动化技术等四个研究方向,着力于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检测监控以及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深层次地融合和应用,深度赋能机械制造自动化智能化。

  核心课程:机械系统动力学、高等机构学、机械优化设计、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数控伺服系统、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机器视觉与图像检测技术、现代材料研究方法、人工智能技术

  培养基地:工业机器人创新开发实践基地、先进制造技术实践基地、多物理场仿真实践基地、河北涞博机械传动与控制实践基地、中环盛达环保科技集团(庆云)有限公司共建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智能装备实践基地。

  就业情况: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高于97%,就业单位涵盖党政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企央企、车企等,如比亚迪、北汽集团、潍柴集团等,部分选择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如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德州农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普渡大学等。

  专业简介:机械电子工程是一门融合机械工程、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跨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特别强调在智能化产品与系统模块设计中AI和机器学习的运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探索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车辆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中的感知、决策与控制前沿技术,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核心课程:自动控制理论、机械工程专题讲座、机械工程前沿动态、数字化设计技术、微机电系统、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机械优化设计、数控伺服系统、高等机构学等。

  培养基地:中国农业大学星宠王国研究生实践基地、农业与生物无损智能检测技术装备实践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研究生实践基地、农牧机械装备研发实践基地、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实践基地等。

  就业情况: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高于94%,就业单位涵盖党政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企央企、三资企业、车企等,如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部分选择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如中国农大、清华、北航、北理、日本九州大学、德州农工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普渡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

  专业简介:根据机械系统的功能和使用上的要求,以数学与物理学为基础,融合农艺、农装以及现代设计理论,设计、分析、优化机械产品和装备,为制造提供相关依据。重点研究物理运动与控制、机构学与机器人、现代设计方法等理论与工程应用。

  核心课程:微分几何、高等机构学、高等机械动力学、机械优化设计、机器视觉与图像检测技术、多物理场系统建模与材料分析、工业设计原理、智能产品设计、先进制造技术实践、计算机辅助产品外观设计实验等。

  培养基地:学院设有新工科创新实践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教学科研设施设备齐全、条件先进。学院现拥有机械与农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与农业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涉农工程类大学生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设有国家级生物质能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设有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12个,联合共建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实验室3个;设有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等校级研究中心4个和农业农村碳中和研究中心等院级科研平台6个。另设特色培养基地包括山东工业机器人创新开发实践基地、河北涞博机械传动与控制实践基地、北京多物理场仿真实践基地等。

  就业情况:近些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代表性的就业单位包括: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等政府机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比亚迪、特斯拉、中国重型汽车、北方华创等企事业单位。

  专业简介:主要研究车辆系统动力学与地面车辆力学、车辆电子控制及智能化技术、车辆人机工程学、车辆动力及环保技术、车辆数字化设计、车辆新能源技术、力学与工程科学中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等,为国家新能源车辆、智能农机等战略需求提供助力。

  核心课程:车辆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技术、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人机工程学、车辆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应用实验、液压控制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自动控制技术、农机装备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基础、智能传感器理论、农业柔性传感技术进展。

  培养基地:学院现拥有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研究生实践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践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一拖技术中心实践基地、甘蔗机械化收获实践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实践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践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盐城市新明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实践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实践基地、工业机器人创新开发实践基地、昆山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开放基地、码垛机械设备研发实践基地、现代农业智能装备研究生实践基地、农牧机械装备研发实践基地。

  就业情况:近年来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高于96%。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等。

  具有代表性的深造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德州农工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普渡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

  专业简介:依托农业工程一流学科,以复杂的农业生物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工程、生物、信息和管理科学等原理与方法,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减损干燥、农业物料特性表征与调控、农畜产品质量评估、农业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等方向开展技术与装备及其工程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

  核心课程:农业系统工程、农业生物系统工程进展、农业绿色发展前沿、农产品加工工程Seminar、高等农业物料学、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理论与数值分析、现代干燥技术、生物质工程原理。

  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站、教学示范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28个,校级研究中心6个,12个教授工作站,10余个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基地平台条件优越。

  就业情况:毕业生直接就业率接近90%,硕士生深造率近三年平均约45%,博士后形式深造率10%,主要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内主要涉农高等院校等单位。

  专业简介:依托农业工程一流学科,主要在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智能化农机装备、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饲草机械化、水稻栽插机械化、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等方向开展工程技术装备创新研发、工程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

  核心课程:科技论文写作、现代数学基础、农业机械化工程进展、农业机械化工程Seminar、高等农业机械学、高等农业机械化管理与系统模拟、机械化生产系统分析、现代设计理论、深度学习及其农业应用、生物生产自动化与机器人。

  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站、教学示范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28个,校级研究中心6个,12个教授工作站,10余个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基地平台条件优越。

  就业情况:毕业生直接就业率接近100%,硕士生深造率超过30%,博士后形式深造率10%,主要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内主要涉农高等院校等单位。

  专业简介:本专业以服务国家农业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和实践研究能力为中心,着力培育视野开阔、能够解决复杂现实农业工程技术问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实践了以“双向赋能、深层次地融合”为核心理念的卓越农机装备人才校企共生培养模式。入学后,分北京校区及烟台校区培养。

  核心课程:工程伦理、工程应用数学、先进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传感理论、现代农业机械设计、机器人操作系统与建模、液压控制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机电系统感知技术、人工智能基础、农业机器人控制技术与应用、机电系统与机器人控制实验、数控伺服系统综合实验、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践。

  培养基地: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一拖研究生实践基地,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研究生实践基地、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农装研究院研究生实践基地、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实践基地、山东地区农机与机电中小企业群基地,机械与农业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金轮坤天特种机械有限公司、系列国内外地科技小院等。

  就业情况:近年整体就业率近100%,其中:2021年毕业129人,党政机关、高等教育、科研设计等机关与事业单位就业25人,国有企业43人,民营与三资企业28人,升学10人;2022年毕业136人,党政机关、高等教育、科研设计等机关与事业单位就业31人,国有企业35人,民营与三资企业62人,升学4人;2023年毕业149人, 党政机关、高等教育、科研设计等机关与事业单位就业27人,国有企业33人,民营与三资企业76人,升学3人。

  专业简介:本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的策略和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生产、治理等对低空经济产业及技术的需求,充分的发挥农业工程、农学等A类优势学科对技术创新应用的牵引作用,培养低空经济相关工程技术与规划的应用创新型高层次领军人才,设置低空运载器系统工程、低空智能航行与作业技术、农业农村低空运营与管理三个方向,主要开展农业农村发展领域的低空运载器结构本体理论、农业应用基础、场景落地需求等三层次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具有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等深层次地融合的独特性。

  核心课程:低空经济与工程技术前沿进展,运筹学,数值分析,计算流体动力学编程实践,多相流理论与模拟,先进制造理论与技术,农业机器人学:机构、控制、规划,机器学习,认知计算和AI,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农业无人机技术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具身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遥感数字影像处理与分析,机器视觉与图像检测技术,公共管理,空间经济与区域分析,空间大数据与农业应用,公共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土地利用分析与建模等。

  (1)低空运载器系统工程:针对复杂立体条件下农业生产、载运等多样性任务和大跨度载荷需求,聚合本单位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动力与力学等学科或专业学位领域科研条件,围绕无人机结构、风场、飞控、人工智能等领域,以低空飞行器为核心载体,开展多载荷低空运载器与作业部件结构设计及理论,农业复杂场景多对象多任务载荷作业的抗干扰飞行控制及具身智能等理论与技术,低空运载器系统化设计与整机部件验证技术等研究,提高农业低空飞行器/运载器本体与系统对应用场景、作业对象与任务载荷的适航性。

  (2)低空智能航行与作业技术:针对农业低空场景地形、风扰、障碍等复杂因素下多机自适应稳定自主作业、通信链路安全可靠、多模异构信息有效融合的现实发展需求,依托本单位农业工程、草业科学、畜牧学等A+学科及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土地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科研基础,结合大数据与超算中心辅助资源,开展低空飞行定位导航、自主航行、空-地多机协同的自主作业运行及多智体协同运行,农业对象低空感知机理与元件,人工智能多模态信息融合及决策方法等研究,提升农情监测、施撒(药、种、肥)、农资与产品运输、灾害防控等低空精准稳定作业能力。

  (3)农业农村低空运营与管理:针对农业农村公共管理、农情资源环境监视测定、精准施撒与生产运输、灾害防控等场景,挖掘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在资源配置、运行管理及安全保障方面的显隐性问题,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机械运维监测大数据等研究基础,开展低空域资源管理与任务航线飞行规划,低空飞行器作业安全与运维保障等方面的理论、技术与标准研究;融合农林经管、产业经济、农村发展领域的研究优势,开展不同场景多任务一体化的低空技术应用模式与效能评价、区域性低空经济分析与发展规划等研究,为低空技术落地进行科学指导与运行保障。

  培养基地: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北京六合启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卓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数字绿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科天绘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轮坤天特种机械有限公司,苏州极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等。

  王旭峰塔里木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学院党委书记,兵团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兵团英才

  温程璐厦门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福建省智慧城市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任永新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研究员,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化成形技术及装备研究所副所长

  冯青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级工程师,机器人实验室主任

  陈 度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基地管理处处长,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基础技术分会委员、人工智能分会委员、美国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师学会会员、机械与农业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中国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

  李景彬新疆工业学院副院长,曾任石河子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院长、二级教授,兼任现代农业机械兵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兵团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兵团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石河子大学3152拔尖人才,兵团七次党代会代表

  康 峰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林学会森林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机械原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教授,林业装备与信息化学科负责人,入选“北林学者”杰出青年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课题。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一等奖、首都“五一”劳动奖章

  周利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电技术所所长,研究员。主持或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5项,获“第七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科技奖励8项,其中一等奖3项

  冯青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兼任IFAC Control in Agriculture 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理事。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人才、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孙殿柱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赵亚平东北大学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沈阳市领军人才

  吴宏斌湖南省地质院副院长、一级巡视员,益阳市政协副主席、民盟益阳市委主委、湖南城市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彭 旭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在甲骨文、西门子、埃森哲、三一重能先后担任高管

  王徐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团委书记,石景山青年榜样、北京青年榜样年度人物

  杨 帅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机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多个国家项目的主负责人,所开发产品已累计超过49.8亿元的销售

  王东青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首席专家、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河南省杰出专业方面技术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尹 颖百度汽车机器人部总经理,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北京市无人驾驶车辆道路测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赵 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人工智能委员会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工信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专项项目负责人

  王泽河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级科技特派员、河北省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武 兴北京现代汽车北京工厂厂长,北京市第二十一届管理创新一等奖,北汽集团优秀青年人才

  孙 状山东临沂公安局交警支队公安交通管理指挥中心主任、山东省齐鲁公安英才拔尖型人才、山东省公安信息化专家库成员。

  马 蓉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新疆兵团英才、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会员

  方宪法研究员、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人员、科技部重点项目首席专家

  姚宗路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秸秆处理与利用岗位科学家,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

  张喜瑞教授、海南大学机电学院党委书记,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天然橡胶产业体系机械化研究室智能化生产岗位科学家

  高 巍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自贸区协调指导处处长。在任北流市副市长期间,推进北流市脱贫攻坚取得关键进展,“乡贤文化+精准扶贫”模式作为广西典型案例上报国家扶贫办向全国推广

  孟海波研究员,现任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秸秆与副产物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忠杰研究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食储运研究所所长、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袁越锦教授,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

  吴树彪副教授,任教丹麦奥胡斯大学,获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和德国洪堡资深学者、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